您好,欢迎来到桐晖药业!
服务热线: 189-8891-9897

会员中心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再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机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调剂作用

日期: 2024-02-26
浏览次数: 368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的共性,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中的三种表型,由此将诊疗思路推广到依照病理学机制进行治疗的模式。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相关。

往期文章浅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病机制中提到了PHN的发病机制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且二者互相影响。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引发外周神经元炎症,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钠通道神经兴奋性增加。外周痛觉感受器激活阈值降低导致外周敏化,而中枢敏化则很大程度是在外周敏化的基础上而形成的2。

外周敏化要早于中枢敏化,持续外周刺激引起中枢敏化

因此,尽早治疗PHN可预防中枢敏化,避免出现顽固性的疼痛。中枢敏化是一个持续性进展恶化的过程,神经病理学疼痛持续时间越长,病理改变越顽固,后续治疗越棘手。尽早启动多靶点镇痛方案可全面阻击痛觉敏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联合方案。

当神经受到损伤或炎症影响后,局部感觉神经如无髓鞘的C 纤维和有髓鞘的 Aδ 纤维的伤害感受器敏感性增加,异常放电使得传递至背根神经节的信号改变,进一步造成背根神经节异常放电及一系列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中枢的胶质细胞激活、炎症介质释放、皮质重塑、下行抑制和易化失衡。从细胞和分子角度来说,疼痛信号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细胞膜异常放电、兴奋的基础。

目前指南上6所推荐的药物治疗均未能完全缓解带状疱疹病人疼痛症状,同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显著,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调节剂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离子亚通道的特异性结合及给药途径、给药模式的创新。下面来简单介绍下离子通道药物在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临床应用1。

一、钠离子通道调节剂1

1.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阻滞钠离子通道,降低由初级传入神经疼痛感受器产生的异常冲动,抑制外周敏化并预防中枢敏化。

(1)5%利多卡因贴膏:5%利多卡因贴剂仍被认为是老年人群的一线疗法,但只能用于完整皮肤,以防全身血药浓度过高,一般每日推荐 1~3 贴,每贴持续 12 小时后需停用 12小时。

(2)利多卡因喷雾剂

(3)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推荐剂量为每次 2 mg/kg,每日 1~2 次,稀释至 150 ml 生理盐水于 20~30 分钟内静注完毕。

2、丁哌卡因喷雾:丁哌卡因局部喷雾剂与丁哌卡因注射液同等有效;

3、罗哌卡因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为长效局部麻醉剂,较丁哌卡因安全性高;

4、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

(1)阿米替林 (amitriptyline, AT)

(2)地昔帕明,地昔帕明可引起异常兴奋,失眠病人不适合使用。

(3)去甲阿米替林 (NT)

5. 特异性阻断 Nav 1.7 亚通道的钠离子抑制剂软膏制品 (TV45070)

二、钙离子通道调节剂1

1.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目前普遍推荐抗惊厥药作为PHN 的一线用药。

2. 米罗巴林:米罗巴林的安全性指标高于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3. Z944:Z944 是一种新型的状态依赖性的选择性 T 型钙通道阻滞剂,目前 Z944 正在进行临床 II 期实验。

三、钾离子通道调节剂1

电压门控钾 (Kv) 通道,在建立静息膜电位和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过程中至关重要,其结构和功能状态与疼痛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调节已在治疗疼痛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临床所用药物通常缺乏特异性,不良反应较大。未来研究的重点将着重于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包括对亚型离子通道的结构进一步认知,以提高离子通道亚型的特异性筛选、加强镇痛效果、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的不良反应。

视频
相关新闻推荐